论坛综述 | 公益慈善基础设施2.0:聚焦关键点位 加速构建生态
11月23日上午9:00, 以“公益慈善基础设施2.0:聚焦关键点位 加速构建生态”为主题的平行论坛即将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年会线上播出。本次论坛由敦和基金会与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共同承办。
本次论坛上,嘉宾们从宏观洞察、区域创新实践、关键点位(基金会论坛)的案例研究,资源方与基础设施的协作共生,行业联合的方向等开展分享与交流。
公益慈善基础设施议题,通过各相关方持续不断地倡导与行动,正在不断深化。敦和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春苗总结:“公益慈善基础设施1.0时代,重在扫描全景,勾勒地图,提供导航;2.0时代着力于聚焦关键问题,促进多方链接,推动实质变革。”
思想破题:下一步,如何把握中国基金会的方向和定位?
思想破题环节,胡小军(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以“新征程下,基金会行业平台组织的守正与创新”为题,从“中国基金会的宏观数据、重要变化及发展趋势、发展主题与方向”等维度展开系统分享。
▲ 胡小军 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
针对中国基金会领域的重要变化及发展趋势,他提出以下六点观察:
基金会是现代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
资助型基金会数量增多,发挥公益创新引擎作用
联合公益发展迅速
基金会的资源模式创新与慈善财产保值增值实践走在社会组织前列
基金会助力企业战略慈善实践
社区基金会成为慈善事业新的增长点
//////////
同时,胡小军认为,未来,基金会行业平台组织需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推动基金会的组织基础更加牢固,资源基础更加夯实,社会基础进一步拓展;
在“价值倡导、区域下沉、领域聚焦、协同创新、立体赋能”方面发力。
研究案例发布与评议
以基金会论坛为例
在案例发布环节,周婉宁(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研究顾问)系统提炼和总结基金会论坛在过往13年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对如何支持行业平台型组织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 周婉宁 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研究顾问
研究认为:民主治理的精神、制度化建设、坚守行业需求与平台使命、耐心资本长期支持,是组织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经验。
以行业需求为起点,以治理和资源为基石,以业务为抓手,实现平台功能与价值,是基金会论坛为行业平台组织发展提供的实践路径。
提高行业公共品的供给水平,需要更多资源方的参与,与平台型组织共同承担行业发展的重责大任。
//////////
▲ 聚力共生 协同创新——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13年实践之路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完整报告
随后,吕全斌(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长)分享了机构经历的三个转型:从办活动到议题驱动的业务转型,从非正式网络到注册法人的身份转型,从基金会业态到行业生态的视野转型。
▲ 吕全斌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长
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吕全斌认为基金会论坛也面临着三个挑战:
首先,由于公共品自身的属性特点,行业平台产出的公共品难以获得关注,相关投入难以保证。
其次,基金会论坛面临的治理和管理挑战,需要路径和方法创新,为基金会参与行业公共事务提供机制,为不断扩大的团队提供参与创造行业价值的机会。
最后,在行业期待和自身战略方向上取得平衡,在党和政府的方针指引下,彰显基金会行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
//////////
案例点评环节,付涛(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建议:
观察方面,他主要从基金会论坛案例的公共性,公益实践者介入知识生产,公益行业的知识生产、传播和沉淀等方面展开论述。
▲ 付涛 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建议方面,他提出要开发适合本土基础设施组织的影响力评估框架,动员学界专家资源开发指导实践的工具,强调有效资助的价值和意义,并希望行业同仁继续关注研究基础设施、把这个议题持续推动下去。
//////////
彭艳妮(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从资助型基金会的视角出发,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启发。
▲ 彭艳妮 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她认为,作为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的行业平台,有三个缺一不可的成功因素:
行业平台回应和满足的是行业共同的需求;
行业平台需要有稳定持续、具备行业视角的资助方的支持;
行业平台需要有具备行业公共视角与创业家精神的负责人。
最后,彭艳妮强调,支持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耐心,要看到任务的长期性。中国基础设施类机构已经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作用,体现了对行业整体支撑的价值,但他们的成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久久为功,坚持做下去。
对话:资源方与基础设施组织如何协作共生?
下半场的圆桌一,由张帆(资助者圆桌论坛副秘书长)担任引谈人,刘艳峰(字节跳动公益社会责任运营总监)、谷青(福特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项目官员)、熊晓芹(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研究与公益支持部主任)共同研讨了慈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及趋势。
刘艳峰介绍道,在字节跳动公益取得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资质后,将在精准和提效两个层面为公益组织提供差异化的互联网平台服务。在促进公众通过视频了解公益和参与公益上,字节跳动公益希望与基金会论坛这类枢纽型组织合作,将自身的视频传播优势作用到公益行业。另外,字节跳动公益还希望将互联网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流程和协作经验分享给公益组织,促进公益组织的效能提升。
在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趋势上,谷青认为有三类机构将会取得不错的发展:一是为行业发展痛点提供解决方案的平台型机构;二是能够提升行业关键能力的专业服务型机构;三是能够在区域生态构建中发挥作用的区域型机构。
熊晓芹分享了壹基金最近三年,支持10多个行业平台组织的经验。壹基金主要支持了三类行业平台组织。一是倡导能力强,对公众和政府部门产生较强影响力的行业平台;二是能够提升行业专业性的平台组织;三是能够提升行业公信力的平台组织。
在熊晓芹看来,目前,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投入量上,有关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的投入趋势是下降的;
在投入方向上,大的资源方开始直接链接基层社会组织,基层社会组织或将迎来一个不错的发展契机。
针对以上嘉宾的分享,张帆总结道,我们都知道投资公益慈善基础设施需要耐心,但耐心不是凭空而来的。耐心是因为看到了价值,而且不但是看到基础设施更广泛的行业价值、社会价值,更重要的是先看到基础设施对实现自身目标使命的价值。只有从资源方自身的战略定位出发找到特定的基础设施投资切入点,才可能耐心的持续投入。
对话:基金会平台组织在区域的创新实践
第二场圆桌交流环节,由谭红波(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担任引谈人,姜贤正(杭州基金会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李莉(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副院长、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刘爱蓉(山东乐安慈孝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共同探讨了各自机构参与区域生态建设的原因和路径。
姜贤正分享了自己从媒体人到参与区域生态建设的心路历程。2019年,他与政府部门、金融企业、地方伙伴不断交流,通过学习海外公益金融的实践经验及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模式,参与推动成立了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旨在解决杭州乃至浙江在地基金会面临的共性问题。在实践路径上,姜贤正从会员服务、观念影响和资源方挖掘三个层面介绍了杭州基金会发展促进会的工作。在浙江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政策背景下,通过召开影响力投资大会和捐赠人大会等方式营造捐赠文化。在资源方挖掘上,尝试为区域公益组织争取企业家和财富家族的支持。
李莉分享了疫情前后湖北公益生态的变化,以及自己如何从观察者转变成行动者的过程。湖北疫情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基金会为湖北的公益组织提供了大量支持,这也推动了湖北基金会反思自己能够提供的支持。在本地基金会共同需求逐渐体现,外部基金会带来的观念冲击下,李莉教授主导开展了湖北基金会沙龙活动,推动湖北行业生态建设。
李莉总结了湖北行业生态建设的两个经验:
在争取政府部门的信任和支持后,湖北的基金会参与行业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找到有行业影响力的关键人物。在关键人物的带动下,能够为行业建设带来更多发声。
刘爱蓉分享了山东乐安慈孝公益基金会从执行救助项目到提供资助和成立议题网络的业务发展过程。
2019年,基金会开始尝试在项目执行的基础上探索项目资助。通过完成自身救助项目的标准化梳理,联合行业伙伴发起山东心智障碍服务网络,开展行业交流活动等措施,基金会的资助业务获得了稳定发展。
在推动区域生态建设方面,刘爱蓉总结了三点经验:
找到共同致力于推动行业发展,专业能力强的合作伙伴,从而在项目标准化、合作模式等方面得到经验和指导;
选择能够快速产生成效的优势领域,及时与理事会沟通新项目的成果,取得组织内部认同;
保证资助的持续性,对申请资助的行业伙伴提供一个长期的陪伴成长支持。
结合嘉宾们的研讨,谭红波总结: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上,从杭州、湖北到山东,从观察者、学者到实践者,已经有了很多思考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伙伴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上开展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
总结发言:行业联合的方向
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客座教授,原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刘忠祥,在本次平行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出发,刘忠祥首先回顾了基金会相关政策的历史演变,从2004年《基金会管管理条例》出台到2016年《慈善法》颁布实施,解读了包括基金会发展论坛在内的基金会行业平台出现和发展的政策背景。
从社会背景分析,经过改革开发几十年的发展,在扎实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慈善事业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基金会发展前景出现重大利好。
▲ 刘忠祥 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客座教授 原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
刘忠祥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慈善力量需要联合。这种联合包括各种慈善主体之间的联合;也包括慈善领域的联合、慈善项目的联合和慈善技术的联合。
联合并不意味着不存在竞争,慈善组织之间的主要竞争不是资源的竞争,应该是理念或者效率的竞争。
在联合的基础上,需要特别关注的话题是慈善资产的保值增值,慈善信托的发展、社区慈善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娄蓬勃|撰文
泠溪|编辑
宣翰|视觉